很久很久以前,孩子只認識父母,後來有了長輩、朋友或是老師,成為他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帶領他看見更寬闊的風景,而Kumon老師,便是每個學習公文式教育的孩子,最重要的「他人」。
「學習歷程檔案」需呈現三大能力, KUMON建立核心素養
十二年國教在高中職推動學習歷程檔案,列入大學甄選時的審查資料,至今實施一年多,許多學生依然不清楚大學教授評選標準,大學教授在教育部高教司最新調查結果中,提供明確準備方向:教授們最想在檔案裡看出學生解決問題、邏輯推理與溝通表達三項能力。超過六成教授認為學生的學科知識與素養能力一樣重要。換句話說,除利用學業成績展現學科知識,學生上傳口頭報告、作業單等課程成果時,也要懂得描述學習歷程對自己的影響,讓教授看見過程中已經培養哪些能力。
大學教授重視的能力類型也有程度差異。超過八成教授認為「界定和解決問題能力」非常重要,新課綱再三強調溝通表達、著重理性思考的邏輯推理能力,也是教授期望高中生及早培養的素養力;但如公民意識、科學研究精神相對不受重視,只有百分之五點九的教授重視公民意識。
1. 解決問題的能力
中山大學財管系副教授唐俊華分享,大家不用把「解決問題能力」想得太複雜。以商管學系來說,令我印象深刻的備審資料是:學生A在校慶園遊會發現賣的商品乏人問津,他怎麼跟同學一起討論如何在短時間內來推銷商品、促進買氣;學生B經常在社團擔任溝通橋梁的角色,他善於整合不同意見、促成共識;學生C在一份社會科報告裡,透過問卷調查得到簡單的結果,就算成果不夠精實,但是這些孩子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展現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習歷程檔案也可呈現社團溝通摩擦與解決方法、自主學習計畫可呈現怎麼定義、聚焦問題,如果一開始把計畫想得太遠大,怎麼縮小題目範圍?我不期待孩子擁有非常專業的知識技能來解決問題,但如果能從找尋解方的過程,展現積極的學習態度就夠了,而KUMON編序性教材的特點,是能循序漸進幫孩子打穩根基,並藉由例題,養成自己想的習慣,養成自己獨立解決問題、自學自習的能力。
編序性教材編輯的原則,是先設定好目標,再思考要達到目標所需要的能力,如此一層一層由上往下編排而成。在教材架構下,每一個學習的課題,都是下一個學習課題的基礎,每一張教材都環環相扣,將學習串成一條「線」。正因為編序性教材新舊課題交互引導與扎實的練習,孩子能靠自己的能力解決問題,並且運用舊的學習經驗與範例自己學習新課題,透過思考、嘗試與驗證的過程建立起自學自習的能力,累積挑戰新問題的信心。因為習得的知識更深更廣就有能力處理創造性的問題。在超越學年後,擴展了所學的層面,便有時間、有餘力發展自己喜愛的興趣,培養多元能力。
2. 邏輯推理能力
大前研一曾說,解決問題的根本,就是「邏輯思考力」,這不但能讓問題迎刃而解,就連我們一般常說的「先見之明」、「直覺」其實也是從邏輯思考中產生的。KUMON數學依照編序性設計教材,有系統的由上而下將學習課題分做細階化的編排,讓孩子在兼具正確性與速度的學力中,培養孩子正確理解力、邏輯推理能力以及計算力,並透過精熟練習發現數學的規律性及一致性,引導孩子踏穩學習數學的每一階。
KUMON國語在閱讀理解方面,也引導孩子精準掌握文章的脈絡、主旨、各種訊息,藉此關注文章整體的結構關係;在文字表達方面,訓練孩子掌握原文的關鍵語詞,培養閱讀的推理、理解能力。
3. 閱讀理解與溝通表達能力
孩子要具備以完整句子表達的能力,必須先抓住文章的必要訊息,如主角、對象、時間、地點等要素,而且必須要有基本的句型概念,才不致於會寫出前後顛倒、語法錯誤的句子。
KUMON國語ABC教材群培養用國字進行書寫,以完整的句子來表達,並且在閱讀文章時,必須要能抓住文章角色、情節、事件分析等內容,運用在寫作表達上;也必須具備綜合閱讀能力,能掌握文章的順序關係、對比關係。DEF教材群,在閱讀方面,運用各種抽象、具體關係的學習,培養孩子面對文章時,必須謹慎思考、抽絲剝繭的閱讀態度,讓孩子將文章變成思考的場所;在書面表達方面,則訓練孩子能以複句的形式,歸納整理一個意義段落的內容,歸納的過程中,孩子必須釐清各種連接、指示、修飾關係並清楚呈現。意義段落內容的整理,一方面訓練了孩子書面的表達能力,另一方面也提升了他們的理解力。
學習歷程檔案三大準備方向
台灣大學社會系教授林國明受教育部委託,發表「學習歷程檔案審議計畫」成果,透過與32名高中教師、20名大學教授的五場焦點論壇,彙整出三大準備方向,包括優先呈現作品摘要、保留作品呈現的完整性、強調個人獨特性和真實性。
1. 優先呈現作品摘要
無論上傳的是學習單、實作作品、實驗紀錄還是小論文,建議可在作品前放一到兩頁作品摘要,著重呈現課程目的、學習收穫、個人省思等,刪減不重要的訊息。
2. 保留作品呈現的完整性
林國明建議檔案要有脈絡,完整呈現探索學習的歷程,包括動機、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解決方法、得到的收穫等。以自然科實驗為例,可以文字或圖示呈現實驗步驟,加入文獻資料佐證。許多學生擔心自己上傳的學習歷程檔案成果不夠傑出,但林國明認為,很多大學校系想知道的是學生背後的思考邏輯,學生如果能清楚交代學習軌跡,就能讓教授發現自己的潛力。
3. 強調個人獨特性和真實性
教授們期待看出個別學生的差異,而非千篇一律的內容。建議可與個人興趣連結,或是與生活情境連結,展現在地特色,都能讓作品更為多元豐富。
(參考資料:聯合新聞網、中央通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