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gyaa是澳洲KUMON的優秀生,11歲就完成了KUMON英文的最高教材。KUMON英文培養學生高度的閱讀理解能力,為了讓學生能夠廣泛閱讀,教材收錄了各式各樣的文章,並從簡單的程度開始,逐漸遞增難度。
孩子專注力差,有過動傾向怎麼辦?專家提出實用對策
很多家長常抱怨:「我的小孩總是不專心,怎麼辦?」專注力不足是許多現代孩子的通病,叫他坐著不要動,或是快點寫完功課,簡直難如登天。這些孩子普遍有用不完的精力、個性衝動無法控制、坐不住又靜不下來、容易與人爭吵,長此以往,甚至可能衍生學習障礙與行為問題,讓父母師長相當困擾。
「不專心」是孩子發出的求救訊號
大人們忙著處理孩子「表面」的不專注行為,卻忘記深入追究孩子其實有更迫切的難處需要處理。不專心像一個煙霧彈,其實是孩子發出的求救訊號,需要大人深入去找出核心問題。
核心問題可能有:學習遇到障礙,數學課的四則運算聽不懂;過敏體質,異位性皮膚炎的部位很癢;暫時性情緒低落,因為昨晚爸媽大吵一架被嚇到;肌耐力不足,身體支撐力量差,因此常改變坐姿或趴在桌上;位置出現問題,隔壁同學很愛找人聊天;逃避心理作祟,每次寫國字都被媽媽擦掉重寫,乾脆慢慢拖;追求完美,容易卡在細節上等等。
不專注對孩子的影響是全面的。正因學習是不斷累積的過程,不專注的負面影響第一是反映在學習表現上。專注牽涉到高階思考能力的培養,無法專注的孩子在小學中低年級的成績可能還沒有太大問題,但學習難度加深加廣後,落差可能會逐漸拉大。
「不專心」或是「過動」的孩子,需要大人真心的理解和幫忙。但大人往往用錯力,弄得師生或是親子關係緊張。
以下提出改善孩子專注力的實用對策:
一、找出屬於孩子的專心風格
專注的「風格」是天生,人人不同,但專注「技巧」可以後天加強,而且可以在家做起。除了去了解不同的兒童發展階段,家長也要觀察孩子的專心風格。
看孩子在什麼時候吸收最快,就能發現他們的學習優勢路徑,找出技巧幫助孩子更專心。陽光天使職能治療兒童發展關懷聯盟執行長呂忠益舉例,比如「視覺型」的孩子喜歡閱讀,看黑板不會跳漏字。台灣的精英幾乎都是視覺強勢,因為我們的教育體制相當注重閱讀理解。「聽覺型」的孩子語文能力普遍不錯,用耳朵擷取資訊能力好。「操作型」的孩子喜歡動手玩積木、組裝玩具、操作實驗,什麼事情都要動手做過一次才學得好。
不過,適健復健科診所副院長張旭鎧提醒,家長也別急著用這種三類將孩子定型,因為大腦對不同資訊的吸收路徑有別,有時是綜合型。重要的是找出孩子特有的專注風格,在旁加以輔助,必可事半功倍。
二、好動非過動,輔導可改善
好動指的是孩子的天生氣質,有些孩子本來就活潑外向調皮。但「過動症」在醫學上則是有嚴格的定義,兩者不可混為一談。台北市西區特殊教育中心主任羅心美,二十幾年來站在教育第一現場的觀察是,天生好動的孩子慢慢隨年齡長大,加上老師的輔導與家長的管教,調皮搗蛋的行為會逐漸減少,學業表現跟人際互動也維持一定的水準。
三、分心不是病,吃藥非必須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鄭麗月教授指出, 許多年齡較小的孩子在學齡前或在小學低年級的生活或學習中,專注力差、過動的現象是很正常的,因為每個人的身心發展個別差異大,如果身心發展能依個人發展的里程碑且平衡的發展,一般孩子的專注力和活動的問題會隨著身心發展的成熟而改善。 而有些孩子,雖然教師用了許多班級的輔導策略,其不專注和過動現象卻仍然持續著,這時可能是一種障礙,稱為注意力缺陷過動障礙(簡稱為ADHD)。其問題不但持續長時間(至少六個月以上),且是在任何地方或情境都無法控制該行為。
教師或家長可透過觀察,如孩子表現出大活動量的行為(例如:經常離座、搖晃身體、旋轉物品、手腳無時無刻亂動、跑來跑去、愛說話,甚至於在教室內經常違規、搗蛋等)。通常在學前階段就可明顯的觀察出來,在學校內無法適應學習,社會人際產生問題,那就需要進一步去看兒童精神科醫師加以醫療診斷。另一方面,教師或家長也可以透過學校輔導室提出申請評估轉介,經由教育局鑑安輔會派遣心評教師做評估以確認學生是否為注意力缺陷過動障礙,以提供必要的特殊教育服務。
培養專注力,KUMON鼓勵家長陪孩子一起動手做 一般來說,如果專注力差、過動情況不嚴重,不一定需要使用藥物,家長可透過陪孩子從事他有興趣的活動來提昇專注力,例如帶著孩子反覆玩2片及4片的KUMON日本益智拼圖,從中體會完成拼圖的快樂與成就感,進而培養出孩子的專注力,提昇自信心。 而主動的去思考、理解問題,也能培養孩子的學習專注力。
在KUMON教室裡,學生根據教材上提供的例題指引,自己思考,而不只是被動地等候教導,並且在寫教材時,KUMON有標準完成時間,每個題目的作答有計時的要求,這樣的學習方式能在無形之中培養起孩子學習任何事所需要的專注力。
(參考資料:親子天下網站)